•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联系投稿 版权声明
  • 首页 明星 影视 音乐 综艺 演艺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列表

    国家海洋局宣布 我国南极泰山站开站

    Date:2014-02-08 15:12:13   来源:互联网   访问:
      新华社照片,北京,2014年2月8日 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2月8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这

     

    (科技)(3)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新华社照片,北京,2014年2月8日 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2月8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这是泰山站主体建筑透视图。新华社发(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供图)


     

    (科技)(2)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科技)(4)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新闻链接:第30次南极科考特写:亲历南极海冰探路

    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12月4日,探冰小组队员在一座冰山前勘察路线。 3000多米深的海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陆缘冰。冰的厚度能不能承载数百吨考察物资的运输?白雪覆盖的冰面上有没有隐藏冰裂缝?找一条安全的运输路线,直接关系到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能否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卸货任务。 12月4日,“雪龙”号抵达距离我国南极中山站约19海里处的陆缘冰地带。由于冰厚超过一米,考察队决定抓住气旋刚过、天气转晴的好机会,开始执行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任务,开展直升机吊运作业。同时,派出一支探冰小组,寻找一条从“雪龙”号到中山站的安全运输路线,将部分考察物资卸运到中山站。


     

    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12月4日,探冰小组队员在冰缝附近打钻。 3000多米深的海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陆缘冰。冰的厚度能不能承载数百吨考察物资的运输?白雪覆盖的冰面上有没有隐藏冰裂缝?找一条安全的运输路线,直接关系到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能否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卸货任务。 12月4日,“雪龙”号抵达距离我国南极中山站约19海里处的陆缘冰地带。由于冰厚超过一米,考察队决定抓住气旋刚过、天气转晴的好机会,开始执行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任务,开展直升机吊运作业。同时,派出一支探冰小组,寻找一条从“雪龙”号到中山站的安全运输路线,将部分考察物资卸运到中山站。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11月5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停泊在中国南北极起航返航原点。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网上海11月7日电(记者张建松)7日,在简朴热烈的欢送仪式中,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向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首席科学家刘顺林授队旗。随着“雪龙”号一声长鸣,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踏上为期155天的科考征程。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后开展的首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由256名队员组成,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还有来自泰国和祖国宝岛台湾的科考队员,也有前往国外考察站执行考察任务的队员。考察队员年龄最大61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6.3岁。

      考察队共执行30项站区科学考察和南大洋科学考察项目、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此次考察中,中国将在南极建立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雪龙”号将首次执行环南极考察航行任务,四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约3.15万海里,预计2014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今年是中国开展极地考察工作第30个年头,也是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极地工作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近三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个极地专项——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全面实施、成绩显著;“雪龙”圆满完成恢复性维修改造,极大地提升了安全性能和海洋调查能力;中国将新建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设计建造工作开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国极地考察将新购置一架固定翼飞机的工作也已启动,中国南极考察不久就可步入“航空时代”。

      在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除在伊丽莎白公主地新建中国南极泰山站,考察队还将在南极维多利亚地开展另一个新建站的工程地勘工作。


    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11月5日,中国南极考察B-7102号直升机飞抵“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


    首页 | 明星 | 影视 | 音乐 | 综艺 | 演艺 | 热点 | 联系投稿 | 版权声明
  • Copyright @ 2010-2014 http://www.mxyl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冀ICP备08108040号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